人民法院案例库:麦某波诉北京法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 ——已公开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认定(2025-07-2-369-003)
入库编号
2025-07-2-369-003
麦某波诉北京法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
——已公开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认定
关键词
- 民事
- 网络侵权责任
- 公开个人信息
- 合理范围
- 用户画像
基本案情
北京法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法某公司)是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有“法某”网站以及微信小程序。2022年8月30日,执业律师麦某波发现“法某”网站以及微信小程序将麦某波列为平台认证律师,为麦某波设置“法某编号”,平台展示页面上显示麦某波“执业年限”“胜诉率”“帮助客户与律师达成合作X次”等信息,设定有“收费标准”,显示律师与平台合作次数,并注明“请勿私下与律师达成合作”。然而,麦某波并未与北京法某公司开展合作业务,且上述“执业年限”“胜诉率”信息存在错误。2022年8月31日,广州市律师协会发布声明,表明“法某”微信小程序未经律师授权公开展示广州律师的联系方式等具体信息,小程序中显示的法律顾问与律师达成合作事宜涉嫌虚假宣传。麦某波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麦某波诉称:北京法某公司未经其同意,擅自在“法某”平台上使用麦某波的姓名,将麦某波列为其平台认证律师,显示不实信息,对麦某波造成了不良影响;北京法某公司虚构与麦某波的合作关系,误导消费者误以为麦某波与平台具有合作关系,将相关消费者引流到第三方,截取了麦某波与潜在客户商业合作机会,造成了麦某波经济损失;北京法某公司为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法某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请求法院判令:法某公司向麦某波赔礼道歉;支付麦某波赔偿金(含经济损失、精神损失、合理维权费用)共计人民币2万元,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该项请求承担连带责任。
法某公司、律某公司辩称:律师的执业信息是公开的商业信息,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的识别个人身份的敏感个人信息;其对律师执业信息的收集、汇编属于大数据行业常规做法,其中,“执业年限”系通过律师执业证号编码规律换算;“胜诉率”系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开放访问的网站以及天眼查等大数据平台中获取;案涉微信小程序并未正式上线运营、对外推广,平台已于2022年8月30日将相关小程序撤下。
广州互联网法院于2023年3月29日作出(2022)粤0192民初20966号民事判决:一、被告北京法某科技有限公司于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内,使用微信公众号“法某”发布对麦某波的道歉声明;二、被告北京法某科技有限公司于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原告麦某波经济损失人民币3000元(含合理开支);三、被告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上述第二项判项确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四、驳回原告麦某波的其他诉讼请求。宣判后,双方当事人未提出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麦某波诉称:北京法某公司未经其同意,擅自在“法某”平台上使用麦某波的姓名,将麦某波列为其平台认证律师,显示不实信息,对麦某波造成了不良影响;北京法某公司虚构与麦某波的合作关系,误导消费者误以为麦某波与平台具有合作关系,将相关消费者引流到第三方,截取了麦某波与潜在客户商业合作机会,造成了麦某波经济损失;北京法某公司为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法某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请求法院判令:法某公司向麦某波赔礼道歉;支付麦某波赔偿金(含经济损失、精神损失、合理维权费用)共计人民币2万元,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该项请求承担连带责任。
法某公司、律某公司辩称:律师的执业信息是公开的商业信息,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的识别个人身份的敏感个人信息;其对律师执业信息的收集、汇编属于大数据行业常规做法,其中,“执业年限”系通过律师执业证号编码规律换算;“胜诉率”系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开放访问的网站以及天眼查等大数据平台中获取;案涉微信小程序并未正式上线运营、对外推广,平台已于2022年8月30日将相关小程序撤下。
广州互联网法院于2023年3月29日作出(2022)粤0192民初20966号民事判决:一、被告北京法某科技有限公司于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内,使用微信公众号“法某”发布对麦某波的道歉声明;二、被告北京法某科技有限公司于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五日内赔偿原告麦某波经济损失人民币3000元(含合理开支);三、被告北京律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上述第二项判项确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四、驳回原告麦某波的其他诉讼请求。宣判后,双方当事人未提出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裁判理由
本案的争议焦点为:北京法某公司收集和使用麦某波案涉信息是否构成侵权。
北京法某公司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公共渠道爬取、分析、统计的个人信息,属于对麦某波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对于范围合理与否的评价,应以处理目的和处理方式作为评价依据。本案中,北京法某公司的处理行为不属于合理范围。
其一,根据广州市律师协会发布的声明文件中可知,北京法某公司为实现自身的商业目的,在案涉平台上展示的合作信息涉嫌虚假宣传。北京法某公司的处理行为会误导消费者以为麦某波与北京法某公司有合作关系,将消费者引流到案涉平台,从而截取麦某波与潜在客户的商业合作机会,对麦某波个人权益造成重大影响。
其二,“法某”平台爬取已公开信息,通过算法规则统计既往判决胜诉率等指标,并为麦某波生成专属页面,展示其“收费标准”“执业年限”“胜诉率”“执业证照片”等信息,应认定其对麦某波的个人信息生成了用户画像。该用户画像结果可为有律师服务需求的平台使用者提供的数据支持,帮助挑选适合的律师。但是,“法某”平台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未客观反映麦某波律师执业能力。
其三,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相关事项。然而,“法某”平台为麦某波设定“收费标准”、显示麦某波“执业年限”“胜诉率”等信息,均未告知麦某波。
综上,北京法某公司的处理行为不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和第十七条的规定,构成对麦某波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北京法某公司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公共渠道爬取、分析、统计的个人信息,属于对麦某波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对于范围合理与否的评价,应以处理目的和处理方式作为评价依据。本案中,北京法某公司的处理行为不属于合理范围。
其一,根据广州市律师协会发布的声明文件中可知,北京法某公司为实现自身的商业目的,在案涉平台上展示的合作信息涉嫌虚假宣传。北京法某公司的处理行为会误导消费者以为麦某波与北京法某公司有合作关系,将消费者引流到案涉平台,从而截取麦某波与潜在客户的商业合作机会,对麦某波个人权益造成重大影响。
其二,“法某”平台爬取已公开信息,通过算法规则统计既往判决胜诉率等指标,并为麦某波生成专属页面,展示其“收费标准”“执业年限”“胜诉率”“执业证照片”等信息,应认定其对麦某波的个人信息生成了用户画像。该用户画像结果可为有律师服务需求的平台使用者提供的数据支持,帮助挑选适合的律师。但是,“法某”平台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未客观反映麦某波律师执业能力。
其三,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相关事项。然而,“法某”平台为麦某波设定“收费标准”、显示麦某波“执业年限”“胜诉率”等信息,均未告知麦某波。
综上,北京法某公司的处理行为不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和第十七条的规定,构成对麦某波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裁判要旨
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已公开个人信息超出合理范围的,不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不需取得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情形,个人信息主体据此主张个人信息处理者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人民法院依法应予支持。
关联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第24条、第73条
一审:广州互联网法院(2022)粤0192民初20966号民事判决书(2023年3月29日)
(民一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