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法典千问千答
如果爸妈不在了,孩子应该由谁来养?
“父母”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文化和法律中,都承载着如山一般厚重的意义。他们不仅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人,更是法律上第一顺位、也是最理所当然的监护人。只要父……
“养小”和“养老”,法律上的义务一样吗?
“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指望将来能养儿防老”,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最朴素的家庭观念。父母倾尽所有抚育子女,子女长大成人后赡养父母,这既是代代相传的家……
户口在老家,人在大城市,打官司要去哪?
在当今中国,“人户分离”是一个再也普遍不过的现象。我们的户口本上,可能印着一个遥远小城或是宁静乡村的名字,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的根。但我们的学习、……
家人“犯糊涂”总被骗,怎么用法律给他穿上“保护衣”?
在前面两篇,我们聊了法律是如何认定“不能辨认”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我们知道了,法律会根据他们的实际精神状况,将他们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
以案释法:孩子和失能老人,如何“自己”卖房子?|民法典千问千答 023
通过前面几篇的探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法律为了保护弱者,给8岁以下的孩子和像老年痴呆患者这样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贴上了一个“无民事行为能……
“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人,他签的合同算数吗?|民法典千问千答 022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聊了法律上“完全行为能力人”(成年的你我他)、“限制行为能力人”(8到18岁的孩子)和“无行为能力人”(8岁以下的小朋友和完全不能辨认自……
患了老年痴呆,他送出去的房子还能要回来吗?|民法典千问千答 021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里,我们反复聊到,法律是以“年龄”作为划分一个人行为能力的主要标准。比如,8岁和18岁,就是两道非常重要的分界线。这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印象……
6岁娃小卖部买糖,这个行为在法律上有效吗?|民法典千问千答 020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你给了家里6岁的孩子十块钱,让他自己跑到楼下的小卖部,去买一包他最喜欢的糖果。孩子攥着钱,迈着小短腿,一脸严肃又兴奋地完成了他人……
送给10岁孩子的100万,他能“自己”收下吗?|民法典千问千答 019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收到过来自长辈的礼物,尤其是过年时那一个个沉甸甸的压岁钱红包。当爷爷奶奶把红包塞到我们手里,我们脆生生地说一句“谢……
16岁“打工人”和19岁大学生,谁更能为自己做主? | 民法典千问千答 018
我们聊到,18岁是法律上“成年”与“未成年”的一道分水岭,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这引出了一些更有趣的问题:这道“分水岭”是绝对的吗?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