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小”和“养老”,法律上的义务一样吗?

“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指望将来能养儿防老”,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最朴素的家庭观念。父母倾尽所有抚育子女,子女长大成人后赡养父母,这既是代代相传的家庭美德,也是我们心中天经地义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但当这种义务被写进冷峻的法律条文时,它还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样子吗?法律在规定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和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时,用词是完全一样的吗?《民法典》第二十六条,就用几个非常精准的动词,深刻地揭示了“养小”和“养老”在法律上截然不同的内涵。

大伟和妹妹小丽,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拉扯大的。母亲省吃俭用,供他们读完大学,看着他们各自成家立业。

成年后,大伟选择留在家乡,工作之余,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和照顾日渐年迈的母亲。母亲的日常起居、头疼脑热、看病买药,都是大伟一手操持。而妹妹小丽,则远嫁到了一线城市,工作繁忙,生活优渥,但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一次。小丽觉得自己在外打拼不易,但对母亲也算尽心,每个月都会雷打不动地给母亲的银行卡里打去五千元生活费。

去年冬天,母亲安详地离世了。在整理遗物时,兄妹俩发现母亲留下了一份遗嘱,写明将自己仅有的一套价值100万的房子,以及50万元存款,都进行分配。遗嘱的内容让小丽大为不解,甚至有些愤怒。

母亲在遗嘱里写道:“我一生财产不多。长子大伟,在我晚年尽心尽力,照顾我的生活,给予我精神慰藉,他尽到了主要的赡养和扶助义务,所以我决定将房子和30万元存款留给他。次女小丽,虽有寄钱,但常年不回,关心不够,未在生活上给予我扶助,故将20万元存款留给她。”

小丽立刻找到哥哥,要求平分遗产。她理直气壮地质问大伟:“我每个月都给妈打了五千块钱,十年下来也有六十万了,比你给妈花的钱只多不少!‘赡养’不就是给钱吗?我怎么就没尽到义务了?你只是在妈身边,端茶倒水,做的都是些不值钱的活儿,凭什么比我多拿那么多?”

小丽的这番质问,代表了很多人的一个普遍误区:以为对父母的“孝顺”,在法律上就等同于“给钱”。只要钱给到位了,法律上的义务就算完成了。但《民法典》第二十六条,用几个非常精准的动词,告诉我们,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请注意,法律在这里用了两组不同的动词,这一来一回之间,学问就大了。

首先,我们看上半句,父母对子女的义务,法律用了“抚养”、“教育”和“保护”。

  • “抚养”:这个词的核心在“养”,指的是物质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给孩子吃饱穿暖,提供一个安稳的家,这是最基本的。

  • “教育”:这个好理解,就是送孩子上学,教他知识,培养他成才,塑造他的精神世界。

  • “保护”:就是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不让他受欺负、受伤害。

这三者合一,是对一个“人”从身体到心智的全方位塑造,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责任极其重大的付出。

好,我们再来看下半句,成年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法律换了两个词,变成了“赡养”和“扶助”。

  • 我们来看小丽所理解的“赡养”。 这个词的核心也在“养”,但它和“抚养”有很大不同。它主要指的是在经济上供给、在物质上满足老年父母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看,小丽每个月按时打钱,确实是在履行“赡养”义务的一部分。 她的理解,不能算错,但非常片面。

  • 因为,法律还规定了第二个词——“扶助”。 这个词是本案的关键。“扶”是扶持,“助”是帮助。它强调的是在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父母年迈,行动不便时,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起居;内心孤独时,需要子女的情感陪伴和精神慰藉。

我们回到大伟和小丽的案子。 小丽只做到了“赡养”里的给钱,但完全忽略了“扶助”的义务。 母亲生病时谁在身边端茶倒水?是大伟。母亲孤独时谁在身边陪伴聊天?是大伟。这种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正是“扶助”的核心,是金钱无法完全替代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能理解,为什么母亲的遗嘱会这么分配。因为在她看来,大伟不仅尽到了“赡养”义务,更重要的是尽到了“扶助”这份最耗费心力的义务,而小丽则有重大缺失。 根据民法典继承编的规定,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因此,母亲的这份遗嘱,既合乎人之常情,也完全符合法律的精神。法院极大概率会支持这份遗嘱的效力,小丽要求平分遗产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一部《民法典》,短短一条规定,就把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关于家庭伦理的思考,写得明明白白。对于像小丽这样,常年在外打拼的子女来说,要明白,法律上对父母的义务,绝不仅仅是一张银行汇款单。金钱可以解决“赡养”的物质需求,但永远无法替代“扶助”所要求的陪伴和关怀。一声问候,一次返乡,一次病床前的守护,这些看似“不值钱”的付出,在法律和亲情的天平上,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对于像大伟这样,在父母身边尽心照料的子女,法律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回报。你的付出和牺牲,法律都看在眼里,并会通过遗产分配等方式,给予你公正的回应。“孝”,在我们的文化里是美德,在《民法典》里,同样是一份有价值、受尊重的法律行为。

推荐阅读

民法典千问千答

免费领取 | 迄今最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全书》 261 例合集,一次性打包给你

重磅福利 |《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全书(2023-2025 年篇)》PDF 版,今日免费开放下载!

法律法规汇编全书pdf开放下载:你的法律知识库“内存”还够用吗?

重磅!《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全书 (1至 237 号)》PDF 版,免费开放下载!

《法答网精选答问全书(1-24 批)》PDF下载 | 这部“宝典”可能正是你需要的

更新!最高法2016-2025司法解释全书 PDF开放下载

重磅免费!《最高法公报案例全书 (2018-2025)》发布,法律人速来下载!

THE END